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技成果(1978年-2023年)
| 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籼型杂交水稻 | 四川农学院(主研单位) | 1981 | 
|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小麦高产、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 | 颜 济、张显志、王世光、杨俊良、孙福珍、邹应龙 | 1990 | 
| 2 | 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·D型杂交稻 | 周开达、李实贲、黎汉云、李仁端、孙晓辉 | 1988 | 
|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-599和08-641 | 荣廷昭、潘光堂、黄玉碧、曹墨菊、高世斌、兰 海 | 2008 | 
| 2 | 玉米高配合力、高产、高抗多种病害新自交系48-2和S37 | 荣廷昭、刘礼超、倪昔玉、雷本鸣、黄玉碧、潘光堂 | 1996 | 
|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 | 颜 济、杨俊良、郑有良、周永红、刘登才 | 2000 | 
|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 | 黄玉碧等(主研) | 2014 | 
| 2 | 小麦种质资源重要育种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 | 郑有良等(主研) | 2014 | 
| 3 | 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 | 李仕贵、马 均、李 平、黎汉云、周开达、高克铭、王玉平、陶诗顺、吴先军、周明镜 | 2009 | 
| 4 | 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 | 汪旭东、吴先军、李 平、杨文钰、高克铭、何 礼、马玉清、马 均、龙 斌 | 2003 | 
| 5 | 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 | 黎汉云、刘代银、周开达、龙 斌、李仁端、黄世超、李仕贵、杨 林、朱建清、马 均 | 2000 | 
|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 | 孙晓辉、李实贲、张景国、梁禹九、田彦华 | 1991 | 
| 2 | 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及配套应用研究 | 赖仲铭、荣廷昭等(主研) | 1987 | 
| 全国科学大会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小麦良种“繁六”“繁七”的选育 | 颜 济等 | 1978 | 
| 2 | 冈型杂交水稻及其不育系 | 周开达等 | 1978 | 
| 3 | 《四川中药志》 | 四川农学院等 | 1978 | 
| 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四川小麦小窝疏株密植技术 | 四川农学院等 | 1984 | 
| 2 | 冈型杂交水稻及其不育系 | 周开达等 | 1978 | 
| 农业部丰收一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农田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| 欧阳平、凌 静、何 权、周伟等 | 2019 | 
| 2 | 川单11号、13号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及示范推广 | 潘光堂、张 健等 | 2003 | 
| 3 | 四川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推广 | 田彦华、李实贲等 | 1988 | 
| 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 | 郑有良等(主研) | 2013 | 
| 2 | 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 | 四川农业大学等(主研) | 2013 | 
| 3 | 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水稻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 | 李仕贵等(主研) | 2011 | 
| 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小麦良种“繁6”“繁7”的选育 | 颜 济等 | 1978 | 
| 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丰抗兼优玉米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 | 刘礼超、荣廷昭、倪昔玉、雷本鸣、黄玉碧、潘光堂、罗辑光、姚书全、吴廷鑫、蒋显超、李海龙 | 1996 | 
| 2 | 杂交稻D优63 | 黎汉云、刘文炳、周开达、李仁端、王福至、黄作君、朱永昌 | 1988 | 
|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| |||
| 序号 | 成果名称 | 完成人/单位 | 时间 | 
| 1 | 水稻广谱抗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 | 陈学伟、李伟滔、王 静、朱孝波、尹俊杰、贺 闽 | 2020 | 
| 2 | 玉米-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| 杨文钰、雍太文、王小春、刘卫国、杨 峰、张黎骅、王积军、刘 江、卢学兰、常小丽 | 2019 | 
| 3 | 高抗优质超级稻恢复系雅恢2115的创制与应用 | 黄 富、彭友良、李德强、钦 鹏、江青山、杨 莉、曾 波、毛双林、任万军、王文明 | 2018 | 
| 4 | 西南玉米新“三高”自交系K169、K236和K305的选育与应用 | 柯永培、潘光堂、石海春、袁继超、张 彪、孙 群、柯永其、余学杰、周志军、孔凡磊 | 2017 | 
| 5 | 小麦近缘资源发掘及种质创新与利用 | 刘登才、魏育明、伍碧华、兰秀锦、张连全、代寿芬、王际睿、陈国跃、江千涛、刘亚西 | 2016 | 
| 6 | 西南玉米育种重要目标性状的分子鉴定与利用 | 潘光堂、卢艳丽、付凤玲、曹墨菊、高世斌、张志明 | 2014 | 
| 7 |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| 王西瑶等(主研) | 2013 | 
| 8 | 西南小麦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| 樊高琼等(主研) | 2012 | 
| 9 | 水稻高品质高配合力骨干不育系宜香1A的创制与应用 | 王玉平等(主研) | 2012 | 
| 10 | 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 | 郑有良、刘登才、魏育明、张连全、王际睿、颜泽洪、陈国跃、代寿芬、江千涛 | 2011 | 
| 11 | 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 | 袁继超等(主研) | 2011 | 
| 12 | 主要作物种用化控抗逆壮苗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| 杨文钰、周伟军、陶龙兴、段留生、任万军、樊高琼、程映国、周耀德、曾晓春 | 2010 | 
| 13 | 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 | 杨文钰、马 均等(主研) | 2009 | 
| 14 | 重穗型杂交稻骨干恢复系蜀恢527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| 李仕贵、黎汉云、高克铭、王玉平、李 平、周开达马 晖、马炳田、张武军 | 2008 | 
| 15 | 高配合力、大穗、多抗、广适玉米自交系08-641选育与应用 | 荣廷昭、刘礼超、潘光堂、黄玉碧、谭登峰、杨克诚、唐祈林、李晚忱、胡尔良 | 2007 | 
| 16 | 麦类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研究 | 郑有良、周永红、刘登才、魏育明、兰秀锦、颜泽洪、杨瑞武、伍碧华、侯永翠 | 2006 | 
| 17 | 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| 马 均、陶诗顺、刘代银、杨文钰、杨世民、刘基敏、龚一鸿、王贺正、李 平 | 2006 | 
| 18 | 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、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 | 李仕贵、李 平、邓晓建、吴先军、朱立煌、钱 前、谭震波、陈学伟、何 平 | 2004 | 
| 19 | 优质、多抗、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川单15号的选育及应用 | 柯永培、杨克诚、黄玉碧、赖仲铭、肖小余、袁继超、李其义、余学杰、石海春 | 2004 | 
| 20 | 高配合力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蜀恢162选育与应用 | 汪旭东、吴先军、李 平、杨文钰、高克铭、何 礼、马玉清、马 均、龙 斌 | 2002 | 
| 21 | 四川地方种质和美国玉米种质“三高”自交系21—ES和18—599、156选育研究 | 荣廷昭、刘礼超、杨克诚、柯永培、潘光堂、黄玉碧、赖仲铭、李晚忱、谭家兴 | 2001 | 
| 22 | 小麦异种属基因库的建立及物种生物系统学研究 | 杨俊良、颜 济、周永红、卢宝荣、孙根楼、张新全、伍碧华、刘登才、郑有良 | 1999 | 
| 23 | 我国西南山区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雅玉2号选育研究 | 荣廷昭等(主研) | 1999 | 
| 24 | 中籼杂交水稻高产稳产新组合冈优22号 | 李仕贵、黎汉云、汪旭东等(主研) | 1996 | 
| 25 | 四川无融合生殖水稻(SAR-1) | 周开达、李 平、汪旭东、陈 放、罗明严、志 彬、周绍莉、高克铭、 | 1993 | 
| 26 | 小麦远缘杂交及人工合成的11个新种 | 蒋华仁、戴大庆、肖进和、孙东发 | 1992 | 
| 27 |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应用 | 孙晓辉、李实贲、张景国、梁禹九、田彦华、田廷枢、杨明均、张斗成、崔明新、任天举、陈 亮、赖映星、张义团、周捷将、甘开源、黄友钦 | 1990 | 
 
党委办电话:028-86290875 行政办电话:028-86290872 就业办电话:028-86290871
通讯地址: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二教学实验楼 邮编:611130
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:Copyright © 2021 NXY.SICAU.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版权所有。